种活了!种活了!这一次,总算把草种活了!
3月春日暖阳,在梁子湖,越冬“宝草”——菹草成功长到70厘米高,碧绿的叶片越发衬托得湖水明澈、透亮。
这是2022年以来,武汉大学梁子湖国家户外科学观测研讨站(以下简称“生态站”)师生们第七次种草。前六次种下的草,均被鱼吞食。看着湖底摇曳生姿的菹草,研讨站站长、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于丹显露可贵的笑意。这一瞬,他似乎回到了初见梁子湖的情形。
2023年,是于丹据守梁子湖的第31个年初。
他在据守什么呢?
——一湖水,一湖与他的年月、学术、悲欢相连的水。
从1992年6月开端,他带着一拨又一拨学生驻守在梁子湖牛沙咀小岛上,均匀每年在岛上的时刻超越300天,新年也常在岛上度过。
春去秋来,他们和清凉做伴,与洪水反抗,或踏着没膝的淤泥,或浸泡在湖水里,任意地让淤泥、烂草、鱼腥包裹自己,成为乡民们口中的“泥腿教授”和“水草研讨生”。
寻草、认草、育草、种草,他们一次次失利,又一次次顽固地从头再来,满怀希望。30年来,生态站师生们在梁子湖底种下20多万亩水草,逐渐树立起“合适物种挑选—生态习惯规则探究—人工大面积栽培”的梁子湖生态修正形式,护住一湖碧水。
在万物生长的拔节声中,咱们走进“泥腿教授”的治湖人生。